潍坊市政府门户网站
用废弃物做出高质量墙体、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不装空调室内也能冬暖夏凉……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绿色建筑“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助力节能降碳的同时,也提升了大家的生活质量。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明确了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求推动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减排目标的关键领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此前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如今,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超越90%,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从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到了2021年的20多亿平方米。2021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84%,获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达2.5万个,2134个绿色建材产品获得认证标识。在深圳市美丽校园改造项目中,和传统的灰沙砖石、砌筑类结构不同,项目采用的是金邦板+岩棉保温复合结构。项目负责人和记者说,金邦板是以水泥为基材并添加电厂废弃物粉煤灰,高压真空挤出成型的,不仅能耗低,还没有“三废”排放。这种复合墙体与传统三七墙相比,具有非常好的隔热、保温效果,不但降低了建筑整体能耗,在隔声和防火等级方面也都达到了高标准要求。在全国,这不是个例。作为整栋建筑最重要的“零件”,建筑材料直接决定了建筑的“绿色”程度。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建筑业每增加1万元产值,至少消耗0.35万元建材产品。作为原材料生产的传统行业,建材行业在贡献高产值的同时,也贡献了高能耗、高排放额度。绿色建材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高点谋划。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全力发展绿色建材的要求;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明确“绿色建材”的定义;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的意见》,意味着绿色建材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由“评价”转为“认证”;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方案》,标志着绿色建材评价工作全面转为认证;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大大促进了绿色建材在工程建设中的采信应用,也提高了各地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2022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标志着建材行业将进入绿色发展阶段。“如今,全力发展绿色建材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仅是优选项更是必选项。”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秘书长栾军表示。近年来,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健康建筑等高质量建筑业态驶入快车道,为绿色建材应用催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十四五”期间,绿色建材在城镇新建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将达到70%,绿色建材选用相继被纳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绿色建造全流程实施体系与政府采购试点工作。绿色建材产品作为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证”“身份证”“通行证”的作用愈发凸显。没有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就谈不上建筑的绿色化。如今,像外墙砖、砂浆等传统建材在新建建筑中越来越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包括节能保温材料、新型涂料及防水材料、绿色节能建筑技术解决方案在内的建筑节能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各种新产品、新技术。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持续应用,建筑将更安全耐久、健康舒适。“我们在无人工厂,全自动生产出SPCS空腔墙。墙体构件批量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能轻松实现墙柱梁板全预制、地上地下全装配。”三一筑工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系统方案所副主任设计师郑浩介绍说,和普通混凝土结构相比,SPCS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优势显著。不仅构件自重更轻、便于运输与吊装、连接方式也更便捷,而且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现场施工安全风险隐患。“装配式建筑项目就像‘搭积木’,工厂生产、现场集成,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够减少污染、节约世界资源和减少相关成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建筑师胡家僖表示,装配式建造方式在节能、节材、节水和减排方面有很明显的成效,可减少建筑垃圾排放、水资源消耗,节约木材、水泥砂浆等建筑材料,从根本上改变施工现场“脏乱差”的局面,大大降低建造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和建筑垃圾排放,最大限度减少扬尘和噪声等环境污染,助力城市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能够彻底改变以往建造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单纯拼劳动力成本的竞争模式,将工业化生产和建造过程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模式创新,注重提升劳动者素质,注重塑造企业品牌和形象,以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先发优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要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构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推动生产和施工智能化升级,扩大标准化构件和部品部件使用规模,提高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细化阶段性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地方在规划审批、土地供应、财政金融等方面制定具体支持措施,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2022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装配式建筑发展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第一批)》,总结各地在装配式建筑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形成示范效应。各地也因地制宜,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安徽省合肥市对县区投资的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含农房)给予奖补,2021年以来发放奖补资金2.06亿元;广东省深圳市明确将政府投资项目装配式增量成本计入项目建设成本,解决了建筑设计企业投资核算依据问题;山东省初步形成省会、胶东、鲁南3个相对集中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聚区,培育国家级生产基地34个、省级生产基地121个;四川省成都市在城市综合管廊等市政项目中积极推广预先制作的构件,市区20余座互通立交桥以及投资80亿元的综合管廊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福建省支持9家骨干企业成立装配式建筑工人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产业工人超过5500人。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从2015年7260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7.4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从2.7%增长到24.5%。全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累计创建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500余个,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28个。“十三五”期间,全国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从不足200家增长到1157家,专用生产运输装备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促进建筑机器人、建筑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装配式建筑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装配化装修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装配式建筑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促进了工程建设全过程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带动了建筑业整体水平提升和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大楼。”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自豪地表示。叶青口中的“大楼”是该公司的科研办公楼,名为“建科大楼”。作为三星级绿色建筑,建科大楼将共享、共生理念贯穿从设计到运营的全过程,应用了约40项绿色技术措施,包括被动式节能设计、自然采光通风、人工湿地、立体绿化、风光互补节能、光电幕墙、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等内容,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营造安全、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修复生态环境,以此来实现花草虫鸟与人的和谐共生。与深圳市同类型的办公大楼相比,建科大楼每年可减少运行的成本约150万元,其中相对常规建筑节约电费145万元、节约水费5.4万元、节约标准煤610吨,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600吨。像建科大楼这样的绿色建筑并非个例。近年来,得益于政策东风,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早在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系列教材中,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造的概念、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之后在湖南省、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常州市3个地区开展绿色建造试点,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建造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实施体系以及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组织编制《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在为顺利开展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提供指导的同时,为全国推行绿色建造提供相关依据,对全国范围内推广绿色建造进行相对有效引导和规范,为我国进一步形成完善的绿色建造实施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从2012年的2%大幅度的提高至2020年的77%。建筑节能占比65%的节能目标已基本普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河北、山东、广西、福建等10多个省市已要求新建建筑全方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上海等地还要求政府投资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二星级以上标准。江苏、浙江等15个省市印发《绿色建筑条例》等法规文件,为绿色建筑推动工作提供法律支撑。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85.91亿平方米。随着我们国家绿色建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传统的建筑能源供应结构与应用方式也发生革命性转变,建筑领域全行业企业要一同推动技术创新,引导整个建筑绿色低碳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比如建筑节约能源改造的外墙保温材料厚度已达到15厘米至18厘米。如果逐步提升节能标准,墙体穿的‘棉袄’可能要更厚。这样一来,保温层脱落、易燃的风险也将加大。未来,还要积极研发相同保温效果但更轻薄、防火性能更良好、常规使用的寿命更长的外保温材料。”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表示,除了保温材料,高效率节约能源门窗、高性能混凝土等建材以及装配式建筑连接处防水等,都需要依赖更强大的技术支撑,来提升建筑的能效。如今,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深植亿万人民心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十年来,中国建筑业逐“绿”而行,不断创造“绿色奇迹”,成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