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价格翻10倍?我国从出口变为进口这种资源竟然要枯竭!

文章出处:BOB真人/华仕建材 发表时间: 2024-05-30 05:00:23

  它的价格10年间暴涨12倍之多,甚至一度引发了血腥的资源争夺战,而世界各地的砂石开采量远超于了其自然恢复速度。

  本文内信源来自(杭州网等),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有几率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可仅仅10年过去,如今其价格已经突破了百元大关,甚至部分地区一度冲击到200元每吨高价!涨幅超过12倍,堪称惊悚。

  有的工地甚至被迫按斤购沙,一些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了工人用电子秤称沙子的照片,令人瞠目结舌。

  2019年,湖北宜昌、十堰等地多个重点项目都受到波及,水利工程、公路建设等大项目被迫延期。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对砂石的消耗量高达213亿吨,这一个数字相当于3万座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体积!如此庞大的需求,远远超出了自然砂石的供给能力。

  一些不法分子甚至打起了砂石的主意,河砂盗采屡禁不止,黑市交易滋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紧张。

  从业者们形容,买砂石就像打仗一样,要么价高,要么量少,有的还要面临无砂可采的局面。

  一些工程只能被动选择高价购买,成本压力持续不断的增加,有的房企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进度,不惜加价20%收购砂石。

  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砂石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过度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永久性的消耗。

  目前我国每年的砂石开采量远超过自然更新速度,加上生态环境保护趋严,许多河道禁采区逐步扩大,合法开采供给受限,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尽管地球上有广袤的沙漠,但沙漠中的沙粒太过细小圆润,颗粒间的摩擦力小,没办法形成稳定的结构,因而不能用在建筑。海边看似沙多,但海砂因为长期泡在海水中,含盐量很高,会腐蚀钢筋,也不适合用作建材。因此,最佳的建筑用砂大多数来源于河流。

  河砂经过流水长年累月的冲刷,砂粒棱角分明,粒径分布合理,是混凝土的上好材料。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亟需砂石填充;房地产开发热潮迭起,每年新开工的住宅动辄上亿平米,无不依赖砂石支撑。

  有数据显示,建造一栋普通民宅,需要200吨砂石;修建1公里高速公路,要用到10万吨砂石;建设一座大型水电站大坝,更是要用上上千万吨的砂石。

  挖沙船密集作业,会扰乱河床,加剧水土流失,毁坏鱼类产卵场,甚至引发堤岸坍塌等地质灾害。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每年的砂石开采量高达400-500亿吨,相当于地球上每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挖走了4-5吨。

  人类目前的开采速度,早已超出资源的承载能力,所以现在的我们不仅在透支河流的沙子,更在透支孕育沙子的大自然。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凭借着丰富的河砂资源和低廉的开采成本,曾是天然砂石的富矿国。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每年出口天然砂石约2000万吨,外汇收入可观。

  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国内砂石市场需求井喷。

  据中国砂石协会的数据,2000年,中国砂石骨料的消费量为32.9亿吨,到2019年这一数字飙升到213亿吨,年均增长超过10%,远超GDP同期增速。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等传统买家也逐渐退出中国市场,国内砂石出口量快速下滑。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从36%攀升至60%以上,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相当于新增两个东京。

  据测算,1平方米建筑面积需要消耗1.6吨砂石,可想而知城镇建设对砂石资源的巨大需求。

  与此同时,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5万公里猛增至14万公里,高铁线万公里遥遥领先,这些大国工程更是砂石的巨无霸。

  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河道采砂的管控力度,长江流域更是全面禁采,优质砂源供给锐减。

  与此同时,传统砂石矿区多已开采多年,砂石储量不断下降,优质料源越来越难觅。

  一方面,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去年以来部分地区涨幅超过50%,工程方叫苦不迭;另一方面,进口砂石数量不断攀升,东南亚等四周的国家成为重要砂源地。

  仅2018至2019年两年间,中国自东南亚进口河砂就高达2512万吨,金额超过10亿美元。

  加之城镇化进程未完,棚户区改造、旧城更新等还有较大空间,砂石市场需求将长期维持在高位。

  据中国砂石协会的预测,未来国内砂石缺口每年将以5亿吨的规模扩大,而进口量则将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进口砂石正在由补充转向主力,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有望成为重要的资源供给地。

  砂石危机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难题,各国都在探讨开源节流、多管齐下的应对之策。

  与天然砂石相比,机制砂的生产不受自然条件制约,原料来源广泛,生产的基本工艺先进,是砂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

  在中国,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连续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机制砂生产与应用,并通过示范项目建设、税费减免等手段带领企业参与。

  得益于此,国内机制砂产能迅速攀升,2019年已达到194亿吨,约占砂石总消费量的91%,在保障砂石供应、缓解天然砂短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不少地方政府率先垂范,要求政府投资工程优先使用机制砂,有力带动了市场需求。

  在此基础上,中国机制砂生产工艺与装备水准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智能化、环保化的标杆企业。

  河北某企业利用尾矿研制的机制砂,被鉴定为优质混凝土用砂,实现了变废为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部分骨料企业正在与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合作,共同研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机制砂生产中的应用,有望逐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尽管机制砂大规模应用为缓解天然砂荒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掣肘。

  由于机制砂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石料,开采工艺和环境治理水平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态环境压力。

  而且机制砂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设备投入大,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于天然砂,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外,部分地区和工程方对机制砂的认可度还不够高,所以品质衡量准则方面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

  由于砂石资源的日益稀缺,它已升级为一种战略物资,其获取引发了残酷的争夺战。

  在印度,一些地区盛行非法采砂,黑帮为了控制砂矿,经常威胁恐吓监管人员,造成大量官员和警察伤亡。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2014至2018年间,就有90名印度官员在取缔非法采砂行动中遇害。

  在沿海地区,海砂的过量开采导致海岸侵蚀加剧,一些地方的海岸线每年后退几十米,严重威胁着环境和居民生活。

  更可怕的是,非法开采的劣质砂石混入建筑材料中,会造成工程,埋下重大的安全风险隐患。